三毛-官方版 

三毛原名陳懋平,因幼時學不會寫那個「懋」字,每次寫名字時,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後乾脆改名為陳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縣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
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一九八四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的讀者,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筆名,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生於四川重慶。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的愛好,5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1970年回國,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開,又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結集出書。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回到臺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係,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1989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誠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確夙願。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歲。


附注:
為什麼會取這樣的筆名,這幾乎是所有讀者關心的一件事。三毛是一個最簡單、通俗的名字,大毛、二毛,誰家都可能有。我要自己很平凡,同時,我也連帶表明我的口袋只有三毛錢。”~ 三毛。  
 


三毛另說-對其作品真實性的懷疑 

作品名稱:《三毛真相》  著作人:馬中欣  原著摘要
三毛是一個「不可能的人物」。她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撒哈拉故事」,給了人無限的天馬行空,令無數的年輕人心中揚起了想一睹撒哈拉風貌的夢想,她作品中那種浪漫與詩意無不使那些物欲橫流、疲於奔命的人們擁有一些嚮往、一些美好﹔但她的行徑古怪,常為世人無法接受,也常有人覺得不知其作品所云,也有人因為三毛是一個長期患有憂鬱症及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症,認為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之言不足採信。

正文 
《三毛真相》明明確確地指出:三毛根本就是在作秀!這對三毛神秘莫測的形象,更添上一筆疑惑迷思,有如霧裡看花般。自殺是另一難解的謎團,她曾在《夢裡花落知多少》的談話紀錄中說:「我的人生觀,就是我的愛情觀。」又在回覆聽講者實表達她的愛情觀:「今天雖然我的婚姻終止,但是愛情不死。」既然愛情「不死」,人生也應「不止」,此處除了三毛的看法相互矛盾之外,也證實作者所言其來有自。
 

論本書作者
作者基於他所謂求真求本,掃蕩一切虛假的冒險家精神,親自走訪一趟三毛賴以成名的撒哈拉沙漠,我們不能不去佩服他這樣的冒險精神與行動力,他所探訪的荷西﹝ 三毛已故丈夫﹞家人、朋友的談話內容以及對於三毛書中所提及的異國風土民情、地點的考據,其追求「真理」的行動力、毅力和勇氣實令人佩服之至。
 

但很顯然地,他在這其中加諸了過多的個人觀點和偏頗的言詞,繼而一再使用某些具有強烈主觀性的字眼在其字裡行間,如「永遠」、「一直」、「總是」、「一般人都應該知道……」、「稍有知識的人都……」,至此,馬中欣已不是單純客觀的在呈述一個真相的說明,而是以摻入私人情感的主觀方式來抨擊三毛,大書特書自己對三毛這一個人的不滿。

 結論 
客觀真相不能否定主觀真相
在《三毛真相》書中馬中欣不斷地去強調三毛對荷西的描述錯誤:荷西究竟有沒有三毛說的那樣好?這純粹是個人感官的主觀認定,各有所好互不相干,馬中欣又怎能干涉三毛如何去認定她的荷西!

為何要以傳統觀點看待三毛  
三毛一向給人的形象是傳統的叛逆者,又為何要以傳統的觀點看她?三毛將她與荷西的愛情和婚姻以文字紀錄下,並且集結成冊,這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雖然她的確有部分與事實相較之下,顯得誇大、渲染成分極濃,但其文學成就仍不可漠視,文字、修辭句法的運用,至今仍值得參考借鏡,在此方面,三毛下過功夫的。
 

認清文學的角色
就如同一名北大學生就曾說:「三毛是作家,非旅行家,她的作品非紀實文學,為什麼要求真實?」



初中時便讀過市面上各方名著,卻也反映出三毛在文學方面的浪漫。三毛或許也考慮到銷路,試問,誰有那樣好興致花錢看一頁頁夫妻間柴米油鹽醬醋茶叫罵談錢躍然紙上?馬中欣連三毛這樣寫那樣寫都插下手來管,又是在三毛辭世了近十年後才來管,豈非多餘又顯累贅滑稽?再此不免強調:「三毛是作家,非旅行家,她的作品非紀實文學,為什麼要求真實?」這樣硬生生揭開三毛長久以來的神秘,真有其意義與價值嗎?殊不知,正因為有這樣不切實際的美麗虛幻,才給予人們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在人生的悶熱乾燥沙漠裡,身心疲乏困倦時,能讓真我的性情沉浸在書中的綠洲中清泉裡,便可馬上得到精神的舒展。這就是文學的最大用處。而毋庸置疑的,三毛的散文正有此作用,因此,可算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即使有抹煞她如本書《三毛真相》也動搖不了三毛在近代中國文壇的定位和帶給無數讀者的想像和快樂。


三毛死因坊間流傳篇 

《哭泣的百合》一書作者張景然說,目前社會流傳和臺灣警方認定三毛自殺的結論都不可靠,三毛實際上是死於謀殺。


 三毛自殺說重要疑點
1. 因病厭世 
三毛曾懷疑過自己和母親患了同樣的病———子宮內膜癌。但手術後加上服用藥物治療,院方決定安排三毛1月5日出院,出院,而三毛卻在4日死亡。她怎麼可能在醫院已經為她排除了癌症之後絕望自殺?  

 2. 為情所困
一位有婦之夫曾向三毛求愛,但三毛很清楚,那人的妻子很愛他,他這是見異思遷。三毛明確地拒絕了他。在北非的一個島上,西班牙的一位出色的廣告師向三毛求婚,三毛對他頗有好感。但因為廣告師的職業使他接觸各種姿態的美麗模特兒,這令三毛非常擔憂。她坦誠地告訴他:“我不能忍受生活在時時失去你的恐懼當中。 ”對於愛情,三毛是理智而現實的。


一次外出度假,三毛結識了一位儀錶堂堂、英俊灑脫的青年男子,三毛為之心動,但最後雙方都沒有留下通訊位址還是在北非,三毛認識到了一個銀行經理。三毛要回臺灣時,經理找到三毛,傾訴情感,他請求三毛給他10天時間,一起外出度假。三毛為他的真情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不是現在,而是10年以後。張景然說,在三毛的感情世界裏,從來都是主張智慧、勇敢和道德的,三毛絕對不會為情所困而自殺。

 
3. 三毛曾經在《生之喜悅篇》裏明確說明:我不會再自殺。
三毛多次明確拒絕了死亡,三毛在《不死鳥》中說:“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是沒有死亡的權利的。”1990年,三毛回答一位有厭世傾向的人說:“如果自殺可以解決問題的話,那麼世上沒有活人。我跟你講,這世上不是只有你想自殺。你給我好好活下去,你不好好活,我不會放過你。”


4.三毛母親目擊和警方結論截然相反 
死者的死亡方式、致死的工具、屍體的狀貌和死亡的現場環境,是判斷自殺和他殺的重要依據。三毛的母親眼中出現的情況竟根本不同,怎麼能不令人生疑?警方提供的情況是:當醫院的清潔女工發現三毛的屍體時,“三毛的身子半懸在馬桶上方,已氣絕身亡。一隻咖啡色的線襪,一頭兒套住三毛的脖頸,一頭兒綁掛在吊滴滾瓶的鐵鉤上。”法醫到達現場時,“身穿白色紅花睡衣的三毛已被放在病床上,三毛身著白底紅花睡衣,脖頸上有深而明顯的絲襪吊痕,由頸前向上,直到兩耳旁。舌頭外伸,兩眼微張,血液已沉於四肢,呈發黑色。” 而三毛母親 提供的情況卻是:“三毛端坐在蓋著的馬桶上,雙手合抱作祈禱狀,頭微垂而面容安詳。吊頸的長絲襪如同項鏈般鬆鬆地掛在脖子上,頸上既無勒痕,也沒有氣絕時的掙扎痕跡。”奇怪的是,同是現場目擊者,而且三毛母親先於警方2個小時趕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zi09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