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去九份約有六七次了,不過每次去還是都有不同的感受。


九份附近的改變有大有小,大一點的像是本山五坑的開放參觀和黃金博物館的設立,小的如接駁車和形象商店,但唯一不變的是它的山光水色和古樸的街道。




雖然現代式建築越來越多,但遠離過度商業化的"老街"區,其實九份和金瓜石還是保持著它迷人的一面。




金瓜石 - 黃金神社


黃金博物館園區 




九份的夜晚別有一番風味,寧靜的街道閃著亮眼的霓虹,會讓人想起其過去別號小上海的繁華時光




九份是個美麗的山城,不過在遊客的公德心還有古蹟維護有待加強,文化遺產可是觀光產業的根本,在這點方面可能是大力推動觀光的地方政府比較沒想到的,悲情城市中的八角亭已經被颱風吹倒了,昇平戲院再不修護過沒幾年也差不多了,難不成以後的九份變成只是讓大家去吃竽圓和買紀念品的地方嗎? 


九份小檔案

九份隸屬台北縣瑞芳鎮,相傳在陸路尚未開通之時,一切物資供給仰賴海路進行,由於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故對外採買時皆要求備妥『九份』,久而久之,人們便以此命名。

九份之發展過程可謂一段先民採金史,隨採金人潮的湧入而繁華,又隨採金事業的沒落而褪色。約略西元1890年左右,居民在福山宮土地祠距小金瓜不遠處掘到金脈,這使得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貧窮村落,頓時聚集了三、四千戶的淘金人口,此為九份的第一次繁華。

日據時代,大量的黃金被輸往日本,致使九份產金量達到巔峰。三O年代,隨著金價上漲締造了『亞洲金都』繁華絢麗的輝煌盛況,當時由海上遙望九份聚落,燈火燦爛,時人稱之為『小上海』、『小香港』。

台灣光復之後,金礦因前期的開採殆盡,產量大幅下滑,終在缺乏開採價值與經營不善之下而結束,採金事業也因此走入歷史滄桑中。曾幾何時,隨著電影『悲情城市』一片在威尼斯影展中造成轟動之後,這個沒落數十載的小城,又三度勾起了人們的注視與回憶。昔日繁華的老街、廢棄的礦坑、自成一格的礦區風光與淘金史,經由媒體的一再傳播,吸引了四方尋找靈感的藝術家尋蹤到此,嚮往復古的遊客也大量前來緬懷思古、細細品味這悲情城市中的有情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zi09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